•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杰出校友>详细内容

杰出校友

卢新华(1978届)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0-18 10:52:39 浏览次数: 【字体:

卢新华,男,1954年生,江苏如皋人。我校1978届校友。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伤痕》,中篇小说《魔》,长篇小说《森林之梦》《细节》《紫禁女》,随笔集《财富如水》等。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为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代表,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上海作协理事。

卢新华最初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是曲阜当兵期间。写诗是卢新华走上文学道路的开始,他在当兵时的诗作曾被当地的《曲阜文艺》选用了,当地还有一份《工农兵诗画专刊》,也常刊登他的诗,这对他是很大的鼓舞。那时他最大的兴趣是哲学,在部队期间,他读了大量马列的书,如《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

19773月,卢新华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南通地区农机厂(后更名为南通柴油机厂),从事油漆工的工作。终日忙碌的同时,卢新华始终没有放弃学习,高考恢复后,他决定参加高考,后通过朋友的关系,几经周折办到了一张南通一中高考补习班的听课证。白天在厂里辛苦工作,晚上就捧着书本坐进校园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凭借其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岁月蹉跎,经历了十年“文革”动乱的梦魇,卢新华依旧心怀对文学的渴望与坚持。因有感于“文革”十年动乱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上的摧残与伤害,卢新华在作品分析课上听老师讲解鲁迅小说《祝福》时,突然来了灵感,后在未婚妻家的阁楼上埋头7个小时、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完成了一篇近8000字的短篇小说《伤痕》。同年811日,上海的《文汇报》破例以整版篇幅,登出了这篇小说,轰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因为《伤痕》,当天的《文汇报》加印至150万份,有人说当时“全国读者的眼泪流成了一条河”。因为他,中国文学史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伤痕文学。作为伤痕文学的开山鼻祖,卢新华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新华深知,《伤痕》之所以能让他一夜成名,除了自己的刻苦努力外,也是“众缘成就”,并得益于其人生求学路上许多好老师的一路关注与支持。在南通一中就读期间高考复习班教授语文的周天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卢新华曾经回忆道:“在一中补习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写在高考复习中的回忆》,写一个孩子十年都没有好好念书,浪费了光阴,后来怀着愧疚、悔恨的心情,进考场了。当时周老师把这篇作文当范文在全班念出来时,全班同学都鸦雀无声,而且很多人都哭了,我自己也哭得抬不起头来了。因为老师对我的鼓励,我对写作更加有信心了。所以进复旦以后,才能写《伤痕》。《伤痕》后来的发表,跟周老师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当时这篇作文的风格和《伤痕》也比较接近。我很感激老师对我的知遇之恩,你能欣赏我的作文,后来广大读者能够欣赏我的作品,我很感恩老师,你就是我的知音。”那些年,许多人思想故步自封,能够接受一些新思想是很不容易的。这篇文章能有幸被周老师选出来当作范文全班朗读,对当时还在工厂做油漆工的卢新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卢新华眼中,周老师就是自己的“知音”,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

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卢新华做过记者、经过商。1986年,卢新华去了美国留学,其间,为了生计他蹬过洋三轮、当过赌场的发牌员……不管身在何地,他都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懂得感恩和重情重义的人。他坦言:“尽管自己早已远离文坛,在美国办公司、做金融,甚至蹬三轮都和文学没有丝毫关系,但内心从未对文学忘怀。”2004年、2013年和2017年卢新华先后推出《紫禁女》《三本书主义》和《伤魂》等新作,他依然在不断地追逐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