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友心语>详细内容

校友心语

母校,摇篮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31 14:37:41 浏览次数: 【字体:

1992届    姚芳

南通市一中,是我的母校,但我更愿意将她比作生我养我的摇篮!因为,对我而言,她早已突破了一般意识上的“中学6年”这一寻常概念,基于教工子女的特殊身份,我出生不久就住在一中校园内,直到18年后考上大学才离开她……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从学校大门通向主楼的路很宽很长,大道两边的书画廊、博雅楼、礼堂、花园假山、小白楼、带长廊的校舍、电教馆、阶梯教室……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圣地,象博雅楼是由南通籍书画家范曾题字命名的,小白楼是当年美国人留下的,电教馆是80年代初兴建且硬件一流的教学用楼,书画廊常有妈妈和她的学生们的精湛作品……无论如何,它们代表人文,代表先进,会让你由衷地热爱一中,崇拜成长!

对于一中的老师,在我的心中从未有过畏惧,只有敬重,因为他们多是看着我长大的前辈!而且他们对教工子女们的关心总是客观和真实的。而我的妈妈王胜士作为一中的老师,能投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她有很多的学生要操心,她不仅要早起去班上上晨读,晚上还要挑灯备课,批阅成堆的作业和试卷。妈妈为她的学生忙碌的场景总会在我的脑海里定格,这种严谨和执着深深感染了我和哥哥,令我们从小就很听话,并且很会体谅大人的辛苦。妈妈还总乐于将她所教的优秀学生和她所知道的优秀教工子女的事情说给我们听。现在想来,这种榜样的力量正是激励我们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在一中初、高中读书的6年间,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有两点:一是学校正统,一是老师敬业。

学校的正统源自优秀的管理。校风明、师风严、学风正,这是一中一贯的口碑。清晰记得“勤学、守纪、求实、创新”是当时的校训,学生老师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学业上,图书馆、实验室完全为我们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和谐,而当时的我总会针对政治课上学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做联想,老想到一中的校办工厂创造的利润又何尝不是为一中办学提供软硬件支持的关键力量呢?

教过我的老师,从初中到高中不下二、三十位。教学作风严谨扎实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但又风格迥异,有的张扬,有的内敛,有的平实,有的风趣……足以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教师英雄谱。

顾元义、顾敏、翁佩如、赵爱玲是四位教过我数学的老师。粉笔、圆规、三角尺在他们手中总被轻松驾驭,板书清晰流畅,也让我对数学始终有一种化繁复为神奇的兴趣。最独特的就是顾元义老师,他对教学的敬业近乎痴狂,曾一人带过五个毕业班的代数课,经常在自习课时不厌其烦地游走于各班,往往会为一道题尽量启发我们搞出多种题解方案。对老师由心而生的崇敬也影响着我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树立起严谨务实的认知态度并受用匪浅。

而教过我语文的周秉晖、马育之、过效曾、陈扬四位老师,让我对读文和作文经历了从兴趣到能力的历练。老师风雅华贵,引领我们走进优美的经典诵读的殿堂;老师慈严并重,作文很少给高分却在潜移默化中帮我打好了读文写作的基础;过老师循循善诱,总在赞扬中充分激发我的作文潜能;老师学术威严,抑扬顿挫的授课让同学们时刻保持清醒。

丁汉清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他教我们化学,还是年级组长。老师不苟言笑,总爱叼根烟,将双手在身后,静观世事,对待我们就象观察化学试剂一样随时随地会敏锐察觉出学生的细微动向和变化,然后就抓住时机用他那沙哑的声音开班会,谈学习、谈思想……同学们私底下给他起过很多外号:老革命、老烟枪、老丁头、老劳模。其实老师并不老,取其“老”字头的外号实则表达敬重。最记得高二时丁老师希望我写入党申请书,甚至还通过妈妈传递了这种要求,现在想想,这是老师用心良苦,在启发我们继承革命前辈的先进性啊。

阔别一中许久,我还沉积了太多的感谢和敬重未能表达——感谢白发苍苍的物理老师杨栋老先生当年带领我们打毕业持久战;感谢青年才俊申海峰老师风趣幽默的英语课让我爱上英语阅读;感谢风度翩翩的孙经老师让我领略到政治也一样可以亲和……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旅程,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告别童真,对知识对人生观开始建立自主的需求;但同时又远未成熟,面对社会依然懵懂无知。而在一中,我们幸运地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好老师,幸福地享用着老师们无私赐予的呵护和教诲,并积累起我们一生的财富!

漫漫九十载,敬诚勤朴,春华秋实。南通一中,我的母校,这个孕育生命的摇篮,爱与智慧必将从这里延续,直至永恒!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