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友心语>详细内容

校友心语

南通孩儿巷的美好点滴回忆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31 16:15:09 浏览次数: 【字体:

1959届  范云琦

五山夕照、长江烟霞中的南通,是一座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城市。1953年夏,初出茅庐的我从南通县二甲小学毕业,考取了这梦境城市中的南通第一中学。当时她的名称是“南通市中学”,后来又改称为“南通市第一中学”。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使我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老师的言传身教、母校良好的校风和各种有益健康活动的熏陶,在我成长过程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深深烙印。

生机盎然的校园

我入学时,因为南通港尚未修建,所以,母校所处的城西孩儿巷还相当偏僻。学校西侧是一派幽静的农村田园风光,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江边。每到盛夏时节,经常有不少胆子大些的男女同学沿此小径到农村田间清澈河水中游泳;学校向东有一条34米宽、由青条石砌成的小街直通市中心,条石路面中间有一条独轮车辙的深深记印,街面上也很冷清,只在接近钟楼附近,各种小商店才渐渐多了起来;学校南面是一条细沙子铺成的小道,可通向人民剧场、西公园等地。我们离校看电影或去市内购物等都是步行,平时几乎看不到汽车。这种面貌直到1958年的大跃进以后,才大大有所改观。

与安静的外部环境相比,校园内部却俨然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小型社会。除原崇英中学留下的两幢教学用旧楼房和大礼堂外,已新盖了好几排整齐的教室和宿舍,红色屋顶、室内宽敞明亮,显得十分气派,其中最后一排教师还是三层楼的,看起来十分壮观。即使住校的男女寄宿生很多,校内食堂、理发室、浴室、运动场、图书馆、大礼堂齐全。除星期六以外,每到夜晚,各个教室灯火辉煌,同学们自觉地或认真做作业,或温习功课,整个校园十分安静。对于一个刚刚走进城市、在农村连电灯都未见过的我来说,此刻内心的激动和喜悦难以用言语形容。全校晨操放音乐、上下课拉响铃都统一管理,秩序井然。我入校时,校门是向东开的,两扇铁皮做的大门由人工操作启闭,非常简陋。记得一位姓蔡的退伍军人同志担任门卫,他身体不怎么好,但工作非常认真,老师、学生进出校门必须佩戴校徽;晚上十点钟以后进出校门的必须登记。记得我有一次可能未曾遵守规定,第二天还被班主任谈话批评。

慈母般的班主任——徐曼伦老师

1953年母校共招初中一年级新生11个班,我被分配在初一(9)班,班主任是徐曼伦老师,她还同时教授好几个班的音乐课。我们班早晚走读的南通市同学很少,大多数是来自市属(当时称为专区)各县农村的寄宿生。由于年龄小,彼此语言不很通,初离父母后的独立生活存在很多困难。徐老师像母亲一样地照顾我们:在班会上详细介绍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到宿舍一一查看各人住宿情况,叮嘱睡上铺的同学注意安全,夜里出门上公用厕所要穿好衣服,晾晒衣服必须用夹子夹牢等等,可谓无微不至。后来,她还多次拖着虚弱的身体领我们去狼山春游、啬公墓野炊,指导全班同学排练优秀歌舞节目参加全校文娱汇演……。由于徐老师教导有方,全班同学团结友爱,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各项活动步调一致。1955年春,学校接上级命令,要将初二的11个班缩编成8个班,从各班调剂出100多位同学到城东一座新办的学校继续上课。我班属于成建制解散之列。记得一天下午,当徐老师宣布这一消息时,全班同学顿时嚎啕大哭,久久无法平静。师生之间依恋惜别情感时至今日回忆起来,仍令人动容。

后来我被分到初三(6)班继续学习,与徐老师接触逐渐减少。遇到徐老师时,她总要询问我的学习生活情况。1956年夏我初中毕业时,因为品学兼优,荣幸地被免试保送直升高中或中专学校(全班仅4名)读书。当时因家境困难,我究竟是上高中还是读中专犹豫不定。一次在操场上我与徐老师相遇,她知此情况后,劝我一定上高中,说“你有这样好的基础,上高中将来可以读大学,如果经济上实在困难,我支持你缴学费!”令我非常感动。714日我离校前夕向他辞行,他还特地在我日记本上写上如下的临别赠言:“亲爱的云琦弟:你是一个沉着、朴实、认识正确并富有热情的青年。三年来你没有辜负祖国对你的培养和老师对你的教育,各方面都很优秀。今后还希你在新的学习岗位上,继续奋发学习,为祖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一切——徐曼伦”。徐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与鼓励,在我后来的成长道路上影响非常深刻。

难忘的三年高中生活

1956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继续母校的高中学业,被分配在高一(3)班,班主任是尊敬的周倩侬老师。

高中三年,适逢我国“反右派”、“总路线”、“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等频繁政治运动的“大跃进”时代,正常的教学秩序自然会受到冲击。但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周老师的正确带领下,我们的学业并未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仍然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毕业时我们班约三分之二的同学考取了高等学校,我也有幸考上了南京大学,继续深造。时至今日,许多母校领导和老师的音容笑貌仍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当时正副校长是赵宝钰和林弥励先生,他们和蔼可亲、领导有方,全校教学管理井然有序。但在我高三近毕业时,赵校长似乎在政治运动中遇到了“麻烦”,他一度只具体协助语文老师批改我们的作文作业。记得一次为我的一篇谈“毕业志愿”的作文,他专门约我谈了很长时间的话,帮助我具体分析应该根据自身特长选择报考志愿,以便将来能更好的为国家建设服务。我深感他言语恳切、条理清晰,让我受益匪浅!不知后来赵校长是怎样的政治结论,但愿他这位老革命获得公正的待遇。高中时许多老师令我敬仰、钦佩,其中有一些仍记忆犹新。如代数老师徐捷,几何老师张效成、张启,化学老师周倩侬,物理老师万侃如,外语老师蒋兆一,政治老师周天等等。他们的教学水平都非常高,知识渊博,上课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令我们永远怀念。

我在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得益于徐曼伦老师指教,竟然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文娱,学唱歌、练乐器、爱跳舞。升入高中后还被选上了校学生会文娱部长。记得当时也深受前任文娱部长倪金锁同学的影响,他酷爱音乐,连走路都哼哼唱唱,并认真负责地把全校文娱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后来他考取浙江大学,还多次来信介绍外地的活动经验,可惜我俩别后再未有谋面的机会。我接任文娱部长后,继承优良传统,每年组织举办全校文娱汇演,还利用寒假搞勤工俭学,将汇演中的优秀节目有机串连起来赴文化宫、工厂、医院演出,获得很好评价。那时我们(3)班是一个学校出了名的先进文体活动集体:以周国平、杨银涛、徐军华、姚毅志同学为首的班篮球队,不但是校内的冠军队,还经常远征南通市各中学比赛,几乎每次都凯旋而归;由于是10多位同学参加编排的歌舞“苏联红军之家”获校文娱汇演特等奖,寒假外出演出中场场是“压台”节目,每次演出,均获得观众满堂喝彩。

离开母校已整整50年了。昔日同窗,今难相会;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幸运的是我们高三(3)班有7位同学在南京工作,可以常常聚会,他们是:任广昌(江苏省气象局)、周国平(南京是第三人民医院)、吴育德(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彭毓秀(南京林业大学)、沈万煜(南京有线电厂)、丛钧才(江苏省农垦总公司)、范云琦(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可惜丛钧才同学前年已经过世,我们的队伍已开始减员。怀念老师、回忆母校生活自然是我们每次聚会时的永恒话题。值得一提的是,万侃如老师曾来宁看望我们几次,带来了母校发展中的许多新鲜信息,也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情谊。他教学态度严谨,授课条理清晰,在我们心目中一向具有很高的威信。然而,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在南京与敬爱的周倩侬老师相聚的计划至今未能实现。她与我们朝夕相处三年,感情最深;她教书育人、循循善诱;她对我班在那种政治环境下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更是功不可没。盼我们一直以来的这个愿望终究能够实现。

撰此《点滴回忆》,以恭贺母校90周年大庆。并遥祝母校繁荣昌盛,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事业有成、万事如意!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