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友天地>校友心语>详细内容

校友心语

往 事 如 风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01 08:34:47 浏览次数: 【字体:

――回忆我的青春岁月

1984届  曹小忠

2009年春节前夕,我在单位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是原南通市一中老领导许振国老师打来的。许老师告诉我,2009年10月南通市一中将迎来建校90周年大庆,希望我这个一中毕业的老校友,能写一篇纪念文章,文体字数不限。我1978年至1984年在市一中就读,盛情难却,为感谢母校六年的培养,于是我就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将这么多年个人的经历结合自己的感悟作了一个整理,写了这么一篇回忆文章。从我的身上也可以反映出我们那个年代的部分缩影,我想以此献给母校,感谢在我成长道路上所有给予过我关心帮助的人们。

 

一、启 蒙

1967年10月我出生在南通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家境很一般,虽然正值文革时期,但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学习教育。当我开始懂事上学时,社会已进入文革后期,随着国家拨乱反正,学校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尊师重教的传统又逐渐得以恢复,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小学一至三年级,我就读于家门口的铁星桥小学,母亲也是这所学校的教师,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深得任课老师的喜爱。为了锤炼我的独立能力,1976年底母亲硬是把我转到离家较远的城中区实验小学就读。实附小是当时南通市有名的重点小学,实小三年级就安排英语课程学习,这在全市不多见,也是特色之一。我插班时的班主任是当时南通市小教界五朵金花之一的陈锡珍老师,她的语文教学水平很高,享誉全市。那时我家住城西孩儿巷,从家中到实小要坐两站公交车到十字街下车,然后走较长一段巷路才能到校。每日我独自一人风雨无阻,早出晚归,中午就在实小食堂用餐,记得那时学生大都是就近入学,实小食堂吃饭人不多、规模很小;有时为了节省五分钱的车票钱,我就全程步行来回。对于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来说颇不容易,但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在实小接触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开阔了视野,感到收获远大于付出。在实小陈老师和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很快融入新的班集体并又在学习上崭露头角。

1977年春回大地,国家从文革灾难中走出恢复了高考制度。78年上半年我正处在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南通市教育局作出小升初首次实施全市统考的决定,当时的通中和一中两所重点中学以和平桥为界划分地域,根据统考成绩可从当年五年级毕业的考生中择优录取部分学生编入重点班,其他中学则对统考合格的学生实施就近录取入学。这一改革举措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当时社会上正宣传报道少年天才宁铂连跳三级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先进事迹,也许是受此影响,市教育局还首次在部分小学中试点,学校可推荐个别优秀小学生跳级参加全市统考。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实小积极组织五年级毕业班学生复习迎考,并紧急从四年级学生中选拔推荐了两名学生跳级参加统考,我与班上另一名女生蒋更炜有幸被选中。学校对此很重视,特意安排我们两人插班到五年级,跟着高年级学生一起进行考前最后两个月的复习迎考,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帮助。领导和老师都对我们寄予厚望,这不仅事关我们的个人命运前途,还关系着学校的荣誉。当时自己可谓“少年不知愁滋味”,只想既然老师信任和鼓励,自己权且试试看、冲一冲,考不好就申请再回学校上五年级,也没太多的顾虑。事后才知道,根据当时的政策考生如果统考过了及格线,即使不达重点线也必须上普中,开弓没有回头箭,跳级弄不好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学校和家长其实都为我们跳级能否考上重点中学捏了一把汗,只是不想给我们增加过多的压力罢了。

在最后复习迎考的时间里,时值盛夏酷暑,我披星戴月,一个多月愣是恶补了本该是一年学习的功课。在懵懵懂懂中我就这样走上了小升初的考场,接受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考验。记得考场设在通中,我一个人找到考场,路挺远又是大热天,真挺遭罪的。语文和数学两门课考下来,自己感觉很不好,特别是数学最后两道大题都没做好。考完以后我觉得很失望,整个假期人都没精打采,在焦急和惶恐中等待着考试成绩的揭晓。父母也很焦虑,但不忍过多责备我,毕竟少读了五年级这么重要的一年,复习迎考又是那么匆忙,要参与高年级的竞争,自然难有苛求。大约一个多月以后成绩出来了,我两门功课总分159.5分,尽管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刚好超过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1.5分,由于我家住城西,被市一中重点班录取。与我同时跳级的蒋更炜同学也被市一中录取。于是乎学校祝贺,父母释怀,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真要感谢命运的眷顾,在我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考验面前,不经意间我跳级成功,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

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已不再鼓励学生跳级,也没有这方面的政策。我个人对此非常认同,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所谓智力超常的神童毕竟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顺其自然、正常发展为好,没必要违背教学规律自加压力、徒冒风险。

 

二、成 长

1978年9月我正式跨进南通市一中大门,开始了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市一中在我们那届初一年级一共招收了十个班。一至五班为重点班,全是统考择优录取的学生;六至十班为普通班,为就近入学录取生。我被分在初一(4)班,班主任为翁佩如老师。重点班学生群英荟萃,我比同班同学年龄要小,能否在班级中站稳脚跟、迅速弥补跳级带来的差距,很多人心存疑问。翁老师对我这个班上唯一的跳级生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和悉心的指导,不仅在她教的数学课程上对我关怀有加,而且还发挥我在实小学过英语的优势,安排我担任英语课代表,有意培养我的组织活动能力。初中生每天早晨的课前20分钟晨读时间由语文和英语课代表轮值,使我有机会走上讲台领着大家一起进行英语晨读,这对生性胆小的我是个很好的锻炼。在英语学习上的先发优势,使得我的英语成绩在班上一直比较拔尖,深得当时的任课教师邵树恒老师的喜爱,这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自信心。一学期下来,我很快适应了中学生活,各门功课的综合考试成绩在全班名列第三,令人刮目相看,我顺利度过了跳级之后的磨合期。市一中严谨务实的学风、扎实传统的教育使我受益非浅,初中三年我各门功课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我记得那时候,学校虽然已开始有应试教育的压力,但与现在相比要宽松得多。下午课余我们有自由活动时间,不少同学饶有兴致地跑到操场上观看许振国老师带着学校排球队进行的训练和比赛;我喜爱中国象棋,一有闲暇时间便与人捉对厮杀,真是其乐融融。即使期终考试期间也很少带晚,不是太紧张。尽管当时的物质条件比较差,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学校教风学风纯朴,没有商业味和功利色彩,我感觉绝大多数同学学习是快乐的,没有人比家庭条件,气氛团结而健康。回忆那段无忧无虑、令人难忘的少年岁月,真值得留恋和怀念。

转眼间初中三年时光就要过去,我们迎来了中考。当时中考全市仍然实行统考,通中和一中两所重点中学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但学生可以选择填报志愿,不受地域限制。市教育局同时出台了优秀初中毕业生免试保送入学制度,通中和一中可以在各自初中部推荐各20名保送生,免试直升本校高中。我在市一中光荣入选免试保送生行列。那时候通中和一中教学上各有所长、相差不大。当时我父亲所在单位晶体管厂即将在城东南园一带分房,81年下半年我家有望分到新房.告别蜗居住上新楼房是我们全家向往已久的大喜事,考虑到搬家后距离通中较近,父母希望我放弃一中保送,选择报考通中,这样以后上学可以减少路途的奔波。依我当时的学习成绩考试应该十拿九稳,但一中的老师再三恳切希望我继续留在本校。念及对一中的感情,我最终还是接受了保送,选择留在一中读高中。记得当年保送生还要加试体育达标测验,这对身材矮小、体质较弱的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还好经过几天的临时抱佛脚,吃了点皮肉之苦,总算顺利过关。在我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二道关口就这样轻松通过。

1981年9月我进入市一中高中部学习。当时一中高中部没有普通班,除了20名保送生外,全是经过中考选拔录取,我被分在高一(5)班,班主任是朱兴国老师。朱老师以治班严谨闻名,对工作极为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每天早晨他总要比学生来得早,晚上走得最晚,其敬业态度令人钦佩。那时国家刚恢复高考制度不久,大学录取率很低,由于有升学压力,高中的学习比起初中来明显紧张得多。到高二时学校实行文理分班,我选择了理科,仍然是朱老师任班主任,他教语文,孙字民老师教我们物理,周民老师教英语,梁尚尧老师教几何,姜慧珍老师教化学,已故的徐捷老师教代数。这些一中的老教师不仅教学水平高、能力强,而且对待学生十分认真负责,我很庆幸在一中遇到了这么多优秀的教师给我们授课,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学业基础。高中阶段的学习,我各门功课虽然有些小的起伏,但总体上比较均衡稳定,综合成绩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我继续担任英语课代表,英语成绩更拔尖些。老师们都对我考上一流名牌大学一直充满信心,我也以此为目标而勤奋学习。小学上学时我是从城西奔到城中;高中阶段我又反过来从城东奔到城西,连坐公交车时间在内路途需要半个多小时,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走出家门、晚上天黑七点多才能到家,有时我就把路上的时间都利用起来背课文和单词,为了心中的理想而苦中有乐。80年代初社会上文化娱乐活动不多,我最大的消遣是听广播、看报纸,电视虽已开始出现,但绝少问津。

1982年不知何故国家开始对高中学制进行改革调整,将原本二年制高中改为三年制,重点高中从我们上一届开始实施。这样高中学习时间要拉长一年,政策真是多变。直到现在我个人仍认为高中两年改三年没有太大意义,对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只要大家起跑线一样就行,大家因此都耽误了一年,又得多辛苦一年。一直以来大家对高考选拔制度多有微词,高考也在不断改革,但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高考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大家在相似的年龄、相同的学习时间、相同的所学课程、相同的考试试卷等条件下同场竞争比试成绩,其他任何竞争都很难做到,没有比这更好的考试选拔办法。虽然有人会抨击高分低能现象,但正常情况下社会不可能承认低分高能,学生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分数不一定是最科学但却是最客观公平的评价标准,所以说低分是万万不能的,学生还是应该在以学为本的前提下追求全面发展。

 

三、挫 折

人有旦夕祸福。1984年初春,就在我踌躇满志准备高考迎考的最后一学期刚开学,一场可能改变我人生命运的疾病不期而至。刚开始我因受凉感冒,咳嗽不止,由于学习紧张自己没太当回事。可是十多天下来,病情越来越严重,胸口疼痛,白天影响正常上课,晚上也无法入睡。不得已,我在一天下午放学后独自到附近的市第一人民医院挂了急诊,医生经X光拍片诊断后告诉我得了肺炎,建议我马上住院治疗。想到自己正处于高考备考阶段,住院需十天半个月的,还要家人照料,实在是挺麻烦的事。于是我与医生商量最好不要住院,医生也表示同情,让我先打针治疗再观察。就这样我带病坚持上学,课余到医院打针,几天下来病情虽稍有好转但恢复得很不理想。父母很着急,逼迫我请病假休息,学校老师也劝我先安心治疗。让我十分感动的是,在我病休期间有一天傍晚,周民老师从繁忙的工作之余,专程从城西骑着自行车赶到城东我家中看望我,与我亲切聊天,在我情绪低落时送来了鼓励和慰问,这件事我始终记忆犹新、终生难忘。由于治疗的耽误,经过前后一个多月的折腾,我总算从大病中慢慢恢复过来,但精神和体质大为下降。回到学校后,紧接着面对的就是4月份的高考体检,我在担惊害怕中勉强过了体检关。由于我的学习功底比较扎实,生病对我功课的影响倒不十分明显,5月份我参加高考模拟考试成绩仍然不错,这使得我对高考成功仍然充满了希望。那个年代高考是先填报志愿然后考试,考前志愿一旦填好就不得更改,学生个人如何正确定位把志愿填好,实际上是一件很有学问也是很重要的事。当年全国最有名也是最难考的大学主要有四所,理科是北京清华和上海交大,文科是北大和复旦,我因为不想离家太远,重点院校第一志愿就填了上海交大,交大后面的志愿我就随便选了几个学校填了填,也没认真分析研究。班主任朱老师对大家填报志愿很重视,亲自一一把关,他对我却很放心,认为只要我正常发挥报考任何一个学校都不会有问题。

在炎热的盛夏,我们终于迎来了高考,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大考。1984年7月那场高考对我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不知为何,经历过无数次考试考验的我生平第一次感到了些许紧张和不安。那年理科高考共七门功课,第一天考语文和化学;第二天数学和政治、生物;第三天物理和英语。那年夏天特别炎热,第一天下午化学考完走出考场,我突然感觉不好,怎么没做到有机化学试题。与同路回家的同学做了交流,同学说有一张试卷反面就有一道有机化学试题,这道题15分还比较简单,我心中顿时明白:不好我肯定漏题了。回到家中我闷闷不乐,母亲问我缘由,我只得如实相告,她一下子就惊呆了。一向以稳健见长的儿子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出现了不该有的低级失误,她实在想不通,泪水一下子盈满了眼眶,但她还是努力安慰我不要多想,争取把后面的考试考好。当晚我辗转反侧,想着多年的努力和梦想有可能破碎,辜负了父母和老师的希望,实在难以入眠,深夜吃了两粒父亲从厂医那儿要来的安定药片才昏然睡去。第二天上午的数学考试特别难,我的状态也不好,感觉没发挥;这时我才猛然惊醒,觉得不能再患得患失了,我要努力抛开杂念,把后面的考试尽力完成好。三天高考终于过去了,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煎熬。

等待高考成绩的日子是漫长的,我整个人无精打采,情绪十分低落。一个月后高考成绩揭晓,我的高考总分为540分,仅列全班第四,我们班最高分为551分,在第一天考试就出现重大失误的情况下我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算过得去。事后老师们帮我分析,如果我正常发挥、不出意外的话,高考总分应该能考到560分左右,但是命运往往就有很多不确定性,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和假设。紧接着媒体公布了高考录取分数线,一本重点院校为500分,二本普通院校482分。我录取大学问题不大,但能否上交大就有点悬了,毕竟那是全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报考顶尖学校是容不得学生有半点失误的。果然我未能拿到交大的录取通知书,而是被第二志愿南京华东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录取。与心中的梦想失之交臂,我很失望,父母也很无语。据了解我的成绩距交大最低录取分只差2分,当年可能除了四大名校,我填报其他任何一所高校都能录取。多年以后我在大学毕业前帮助学校整理毕业生档案时看到了自己的高考档案,交大在我填的第一志愿上盖章字样为“已阅未录取”。

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不应有的失误断送了我多年的努力和梦想,这就是高考“一锤定音”的残酷。在别的同学为被大学录取而高兴时,我却感到了失落和无奈,心有不甘,真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深。一中朱老师等也为我的意外失误而深感惋惜,为了宽慰我,朱老师亲自将我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中。他告诉我们家人,他过去曾在南京华工参加过高考阅卷,华工虽比不上交大有名,但也是全国重点大学,校园面积很大,坐落在紫金山风景区,环境很优美,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他还勉励我凭我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在华工继续努力,将来一定会出类拔萃、出人头地,说不定比考上交大还要有意外的收获。就这样我人生中的第三道考验虽然算不上失败,但遭遇了不小的挫折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多年以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难免会伴随着成功而行,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和积累,有得有失才符合辩证规律,关键在于个人能否正确对待。在市一中学习的六年时间,是我从少年向青年转变成长的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一中的教育为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扎实的学习功底打下了重要的基石,使我终身受益、永生难忘。在感谢父母对我的辛勤抚育的同时,要特别感谢一中母校,感谢朱老师、翁老师等各位老师的培养和关怀。

 

四、收 获

带着父母的不舍和老师的鼓励,我于1984年9月离开家乡南通,到南京开始了大学时代的新生活。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大学近七年时间(包括近三年研究生)里,我憋着一口气,竭力弥补高考失利之痛,每门功课考试都力争第一,很少失手,综合学习成绩在年级里遥遥领先。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加上各方面的关心帮助,还有良好的机遇,我始终在鲜花和掌声中发展,几乎囊括了作为一名学生可以获得的所有荣誉。在全系同学中我年龄最小、成绩最好、入党最早、职务最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一等奖学金年年不拉,1987年顺利取得免试保送硕士研究生的资格,成为全校知名的明星学生。由于我学习勤奋、为人低调,关心集体、做事务实,学校对我给予了重点培养,我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使得自己全面发展。当时社会已进入改革开放的多元化年代,外面的世界开始有很多诱惑,我始终坚持以学为本,把扎扎实实学好专业、掌握技能作为首要任务,努力为更好地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时光飞逝,1991年初我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时,受89年六四风波影响,我心中向往的公派出国留学深造暂时冻结。学校仍给我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毕业选择,免试攻读博士、留校任教或任职校团委书记,推荐到北京大机关工作等等,我却倦鸟思归,婉言谢绝了学校和导师的盛情安排,执意想回家乡工作。记得为我毕业想回南通工作之事,我的研究生导师也是当时的系主任郭治教授怎么也想不通,找我谈了三天三夜,他认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南通是个小地方,今后发展空间实在有限,依我的条件应该有宽阔的眼界做出更好的选择。说实在的,我当时也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和豪言壮语,只是觉得这么多年奋斗下来自己有些累了,回家找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能与家人在一起衣食无忧也很不错,不愿意再在外奔波,我坚信是金子走到哪里都可以发光。最后还是靠我父母的一封家信,真情打动了郭教授,使得他依依不舍地为我送行。告别华工时,他给予我很多有益的告诫和良好的祝愿,我这辈子都铭记在心。若干年后郭教授和我留校工作的师兄曾到南通来看望我,看到我工作和生活都不错他自然很高兴,但聊起往事他还“耿耿于怀”,他们始终认为我留在南京会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就,真是人各有志。

告别几近完美的七年大学生涯,1991年我回到了家乡南通,开始了新的工作征程。当时社会上研究生还比较少,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我回南通工作有很多单位可以选择,经过比较最终被当时的南通邮电局孙久铭局长一眼相中,在他的热情相邀下,我加盟南通邮电局工作。记得我假期回通还未正式报到前,孙局长就亲自领着我在邮电局长桥程控机房参观,热情周到地为我介绍单位的情况和发展前景。孙局长重视人才、唯贤是举、敬业务实的作风,令我感动不已,我十分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知人善任的好领导。在南通邮电局,我从最基层的技术岗位干起,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以及同事们的支持配合下,不计个人得失勤奋工作,努力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尽心尽力,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就这样十多年时间,我一步步从技术开发岗位走到技术管理、业务管理,再到综合管理、企业领导等岗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伴随着企业的改革发展,自己得到了新的成长和进步。2003年4月我走上了历经邮电分营、政企分开后的南通电信分公司的主要领导岗位,年仅36岁就担纲一个已在海外上市的、拥有几千员工且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大型国有控股公司的主要领导,在全省通信行业并不多见,这对我意味的不仅是荣誉,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有加倍努力工作以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重托。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伴随着南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依靠全体电信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所带领的南通电信克服重重困难,锐意创新、积极进取,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新的发展成就。企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8年5月南通电信分公司被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批准成为比照省级公司副职管理的地市分公司,跻身SBU战略业务单元,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承蒙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和厚爱,伴随企业发展我也收获了诸多个人荣誉:省市新长征突击手、市劳动模范、企业优秀经营管理者,连续两届当选市人大代表等等。

在荣誉面前我始终告诫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工作中有些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努力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机遇的成分。如果说学生时代的成绩更多的要靠个人努力,衡量学生成败最重要的考试要自己去征服,别人总帮不上太大的忙;工作上的成就则更多的要靠团队的作用,我在工作上取得的这些荣誉,很多是因为我在企业总经理的岗位上代表着这个集体的利益,自己是企业的首席代表。一个单位要搞好不容易,光靠主要领导是远远不够的,但一名主要领导如果不思进取把单位搞砸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无论在哪个单位,一名主要领导的责任和挑战都是十分重大的,实在是任重道远、不进则退,切不可沾沾自喜、唯我独尊、固步自封。

 

五、随 感

    往事如风,岁月如歌。回想自己这么多年来的人生经历,我一直在努力奋斗,收获了很多成功的喜悦,亦经历过一些挫折和失败。我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不怕失败和不愿失败,成功者都是从失败的炼狱中走出来的。成功与失败循环往复构成精彩人生,成功与失败的裁决,不是在起点而是在终点。诚然,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和渴求都不一样,很多的幸福快乐来源于追求成功的过程,而不完全取决于结果。因此顺利时得意忘形是可怕的,挫折时一蹶不振是可悲的;失败后亡羊补牢是可喜的,成功后奋进不止是可敬的。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工作稳定、家庭和谐;目前妻贤子孝母平安,我别无所求。我也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下一个驿站会在哪里,也许还将遇到新的挑战和考验,但我会始终以“小中见大、宁静致远”为座右铭,保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态。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继续努力工作,尽享人生。我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道酬勤。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值此母校90周年校庆之际,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母校深深的怀念和感谢,也希望我个人的经历对他人有所启迪和借鉴。祝愿心爱的母校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祝愿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安定、蒸蒸日上;祝愿天下所有人快乐地学习和工作,健康地生活,不断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分享到:
【打印正文】